
图1. 维贝柯妥塔单抗获批上市,来源:NMPA官网
维贝柯妥塔单抗是一种靶向EGFR的抗体偶联药物,其分子结构由三个关键部分组成:抗EGFR人源化单抗JMT101、细胞毒药物甲基澳瑞他汀E(MMAE),以及可裂解的连接子VC。这种精心设计的结构使得药物能够精准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
从作用机制来看,维贝柯妥塔单抗首先通过其抗体部分与肿瘤细胞表面的EGFR特异性结合。EGFR在多种上皮源性肿瘤中过度表达,在鼻咽癌中尤为显著,临床数据显示约90%以上的复发/转移性鼻咽癌存在EGFR过表达。药物与靶点结合后,通过内吞作用进入肿瘤细胞内部,在溶酶体作用下连接子发生断裂,释放出强效细胞毒药物MMAE。MMAE作为一种微管蛋白抑制剂,能够干扰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最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ADC药物的优势在于其精准的靶向递送机制。这种设计使得细胞毒药物能够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内释放,从而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全身毒性。维贝柯妥塔单抗的这一特性在临床研究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展现出优异的疗效与安全性平衡。
维贝柯妥塔单抗的获批基于一项随机对照关键临床研究,该研究结果曾在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以LBA口头报告形式重磅亮相。研究纳入173例既往接受过至少二线全身化疗和PD-1/PD-L1抑制剂治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鼻咽癌患者,随机分配至维贝柯妥塔单抗组或化疗组。
研究数据显示,维贝柯妥塔单抗组经盲法独立中心评审评估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30.2%,显著高于化疗组的11.5%,提升近三倍。在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方面,维贝柯妥塔单抗组为5.82个月,相比化疗组的2.83个月实现翻倍增长,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37%。
更为重要的是总生存期数据的改善。截至2024年12月30日的期中分析显示,维贝柯妥塔单抗组中位总生存期达到17.08个月,对比化疗组的11.99个月显示出明确的获益趋势。在排除交叉治疗影响后,两组的总生存期风险比达到0.59,生存获益更加明显。
安全性方面,维贝柯妥塔单抗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化疗组相似,大部分为1-2级不良事件,3级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5.3%和50.6%。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维贝柯妥塔单抗组的血液学毒性明显低于化疗组,3级以上白细胞计数降低发生率仅为9.3%,远低于化疗组的35.6%。
随着维贝柯妥塔单抗的获批,全球EGFR靶向ADC药物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目前,乐普生物的维贝柯妥塔单抗是全球研发进度领先的EGFR靶向ADC药物,其次为石药集团的CPO301,已在国内进入III期临床研究阶段。这一格局显示了中国企业在ADC药物研发领域的领先地位。
从全球ADC药物市场来看,近年来该领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ADC药物凭借其精准靶向和高效杀伤的特点,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方向。在鼻咽癌治疗领域,多个ADC药物正在开展临床研究,但维贝柯妥塔单抗是首个在随机对照研究中证明优于标准化疗的EGFR靶向ADC药物。
中国ADC药物研发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多项因素,包括政策支持、资本投入和人才积累。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布局这一领域,中国正在从ADC药物的跟随者转变为创新者,并在某些靶点和适应症上实现全球领先。
展望未来,维贝柯妥塔单抗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适应症拓展方面,乐普生物已针对该药物布局了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胆道癌、非小细胞肺癌、胃癌等多个适应症的临床研究。这些研究的推进将进一步挖掘药物的临床价值,惠及更多患者。
在治疗策略方面,维贝柯妥塔单抗与PD-1抑制剂的联合治疗显示出巨大潜力。早期研究数据显示,维贝柯妥塔单抗联合普特利单抗在免疫治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患者中,客观缓解率高达66.7%,疾病控制率达到93.3%。基于这些令人鼓舞的数据,相关III期临床研究已经启动,结果值得期待。
从药物研发趋势看,ADC药物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将是未来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多组学测序数据分析,构建特定人群的ADC药物反应预测特征,有望实现更精准的患者筛选和治疗方案制定。随着对ADC药物作用机制理解的深入,其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